7月26日至30日,长安大学“寻脉天汉乡韵·赋能乡村振兴”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陕西省汉中市,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密集社会实践活动。学子们走进企业车间、探访非遗工坊、考察生态工程、调研电商平台,探寻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。
触摸历史文脉,感悟生态智慧。实践队首站抵达汉中市博物馆,在“石门十三品”陈列室近距离观摩承载千年历史的摩崖石刻,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在褒斜古栈道陈列室,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古代交通建设的艰辛与重要价值。在滨江湿地公园,队员们实地考察湿地修复工程,详细了解水生植物过滤系统和生态滤池如何协同作用,持续净化汇入汉江的水流,见证生态治理带来的环境巨变。
图为实践队员调研汉中市博物馆及滨江湿地公园
解码现代农业,夯实粮安根基。在金正米业,实践队深入省级储备粮库,了解“三月一轮换”的严格粮储更新机制,认识其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中的“压舱石”作用。在现代化大米加工车间,队员们系统观摩了从原粮清理、脱壳、碾白到色选、抛光、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。队员们重点调研了“公司+农户”订单农业模式,详细了解企业如何通过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、提供全程农技服务,解决农户种植与销售的后顾之忧,并探索其“本地储备+战略采购”的双轨粮源保障策略。
探寻非遗新生,见证产业蝶变。在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的保护单位——良顺匠心实业,实践队全面考察了这项古老技艺的产业化之路。在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良顺的座谈中,队员们了解到汉中藤编的厚重历史与发展机遇。在调研中,队员们看到藤编用具仍在使用,实现了从“遗产”到“生活”的回归。队员们还重点挖掘了汉中藤编的创新转型之路,包括与国际品牌联名设计、开拓潮流文创市场、发展电商直播销售等举措,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。
图为实践队员调研大米企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汉中藤编”
聚焦绿色茶业,助力产业振兴。实践队走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远泰生态农业,参观了公司800亩生态茶园,了解其坚持施用有机肥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构建生态循环系统的具体实践。在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,队员们了解了从鲜叶到成品茶经历的标准化工序。并调研了企业通过保底价收购鲜叶、提供就业岗位,有效带动周边200余户茶农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的事迹,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。
调研数字经济,电商振兴乡村。在中鼎泰茂电子商务公司,队员们深入了解数字经济如何服务乡村商户。队员们现场观察客服团队处理全国商户咨询与售后问题的流程,了解其连接平台与商户的关键作用。在运营部门,团队学习了如何为农产品进行品牌策划、精准定位及多平台推广,并重点研究了“包销+赋能”的核心运营模式。该模式通过保障销路与提升商户经营能力,有效助力乡村特产突破地域限制,走向更广阔市场。
图为实践队员调研茶产业及电商产业
从储备粮仓的科技力量到千年藤编的时尚转身,从生态湿地的治理智慧到数字电商的渠道革新,长安大学学子们用扎实的脚步丈量汉中乡村振兴。五天行程,不仅深化了青年一代对“国之大者”的理解,更将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,融入助力乡村发展的时代征程。
(审核:崔莉 编辑:汤皓添)